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  • 官方微信
   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:
    1:搜索微信号(voviboy
    2:扫描左侧二维码
  • 手机访问
  •  找回密码
     立即注册

    QQ登录

    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    极简智库 首页 领导力 查看内容

    为什么你会觉得领导很无能?

    2022-3-24 08:39| 发布者: aidovo02| 查看: 6567| 评论: 0

    Hi~,我是良大。

    经常有读者向我抱怨领导很无能,却还占据高位。

    以前,我会规劝对方,让他们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成长上。

    今天,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这个话题。

   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,是因为:

    如果你领导的能力完全胜任这个位置,那么他可能就不是你领导了,而是你领导的领导。

    这听起来有点绕,其实就是说,在一个级层化的组织中,每个人都处于自己不胜任的位置上。

    一旦你胜任了,就会被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。

    但与此同时,你又会变得不胜任了。

    这个就叫做“彼得原理”。

    1

    “彼得原理”的提出者,是劳伦斯·彼得。

    他是个教育学博士,出了一本书,就叫做《彼得原理》。

    因为这本书,这哥们也是扬名立万。

    劳伦斯·彼得本是一名教师,他非常看不惯学校的校长。

    像多数年轻人一样,他觉得校长根本没啥本事。

    每天关心的都是一些细节问题:

    窗帘挂得是不是一样高?

    花园草坪被谁破坏了?

    教室里为什么那么吵......

    而不是去关注教育的核心问题。

    不仅仅是校长,劳伦斯·彼得发现身边的老师也都这德行,几乎没有称职的人。

    于是劳伦斯·彼得决定申请转校。

    他把申请信寄到教育部门,结果被退了回来,经办人的理由是:

    “根据规定,这类申请需要用挂号信的方式寄出,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收到。

    所以,信件退回,请您重新投递”。

    明明收到了,居然还为了确保收到,要求再寄一次!

    这办事人的脑子是不是进水了?

    劳伦斯·彼得收到退回的信件后,并没有大发雷霆,而是认真思考了一下:

    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胜任的人,在现有的岗位上?

    最后,他得出了一个结论:

    不胜任现象,其实是由晋升制度本身的悖论造成的。

    2

    在一个组织中,一个人的晋升是依靠当下成绩决定的。

    你在现有岗位上表现得好,才能进入到更高的岗位上。

    而此时,你的能力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。

    因此,你变得不胜任了。

    按照劳伦斯·彼得的说法:

    “如果你胜任某个职位,就不会一直干这个职位,而是会得到晋升。一直升到你不胜任的职位,然后在那个职位上待到退休。”

    你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:

    能力这东西可不可以积累?

    我还在第1关,就已经积累到第6关的能力了,这样不就能颠覆“彼得效应”吗?

    真相是不太可能的。

    能力这东西,不能脱离场景而单独存在。

    你想拥有第2关的能力,就一定要去第2关闯一闯。

    因此,你不可能在第1关就积累了第6关的能力。

    我们常说: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这是有道理的。

    作为一名业务经理,你很难想象董事长真正面临什么样的问题。

    更别说拥有处理这种问题的能力。

    关键岗位的关键能力,必须是要在这个岗位上才能锻炼出来。

    3

    按劳伦斯·彼得还提到晋升的能力分为 4 种:

    智力能力、情感能力、身体条件、社交能力。

    这4种能力都具备了,才能不断有晋升的可能。

    智力不多说了,这是个基本条件。

    情感能力我理解的就是情商,我之前说过,管理就是管理人性。

    如果情商不行,最终只能在比较低级的技术岗位混,很难往上突破。

    为什么还需要身体条件?

    我观察过,但凡高位上的人,基本都是身体特别好的,精力极其旺盛。

    我之前的领导,现在是某上市公司的副总裁,就是这种人。

    陪客户喝酒到凌晨3点,照常早早来公司。

    我凌晨1点给他发邮件,他2点回,早上5点又发邮件布置工作,似乎不用睡觉。

    你看,高管其实是个体力活,身体不好,根本不行。

    关于社交能力,很多人会忽视。

    管理学泰斗弗雷德·卢桑斯做过一个研究:

    对450名管理者进行调研,以了解他们的精力分配情况。

    然后,把一般管理者和频繁晋升者进行比对,有了很颠覆的发现。

    一般管理者,81%的时间用于日常管理事务,19%的时间用于社交。

    而频繁晋升者48%的时间用于社交,52%的时间用于日常管理。

    看到差距了吗?

    我相信这个发现,古今中外,一律适用。

    4

    今天说这个原理有什么意义吗?

    我想是有两点:

    一、理解别人不胜任的表现。

    和朋友去饭店吃饭,经常会遇到木讷的服务员,能把你急死。

    朋友埋怨,说,为什么遇到的服务员都这么不灵光?

    我说,但凡他们灵光一点,应该不会是服务员了吧,多少应该是个领班。

    你看,这就是“彼得效应”。

    所以,即使你的领导不尽如人意,你也别太上心,毕竟这是一个普通现象。

    二、如果你感觉自己无论怎样都无法胜任时,不要太自责,放过自己。

    我以前写文章讲过,一位业务精英想做主管,但是能力不行。

    那段时间,她就很痛苦,甚至有抑郁倾向。

    后来,她放弃主管,做回业务,才慢慢好转。

    《彼得效应》一书中讲到:

    不胜任的人,如果总强迫自己,很容易患上“晋升极限综合症”,会出现胃溃疡、失眠等身体症状。

    还会有一系列强迫性行为,这对身体和精神都非常不好。

    所以,当你发现真的走到边界时,请放自己一马,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
    5

    说在最后。

    拿破仑有句名言:

    “不想当元帅的士兵,不是好兵。”

    这是在给他的士兵打气,如果你把这句话,当成至理名言,不见得是好事儿。

    现实生活中,不像游戏,只要不停地练习,就能打怪升级。

    很多时候,由于天赋、机遇等原因,你就被一个玻璃天花板挡住了。

    如果你还是野心满满,欲望无限,这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了。

    此时,你要告诉自己:

   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,也可以是个好兵。

    1

    最酷

    喜欢

    支持

    媚眼

    感动
    1

    点赞

    刚表态过的朋友 (2 人)

    相关阅读

    最新评论

   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极简网 ( 蜀ICP备2021008020号-2|蜀ICP备2021008020号-2 )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5 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   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