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如何看待员工追逐利益的现象
管理员工是一门学问,也是一门艺术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,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,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竞争。那员工到底应该怎么管理呢,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: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,还是激励? 管理是被动的,激励是主动的。管理是别人要求的,激励是自己要求的;人性的特点是不喜欢为别人做事,却愿意为自己做事。如果一个管理者还是把过去几十年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现代的员工,那只会把员工管跑。企业人员流失严重,不是管理出了多大的问题,而是负激励、负能量太多。 管理是管事,领导是带人。以事为中心,对人的关注就会减少,但事情要做好,必须要面对人。所以,管理者只是希望做好事情,而领导者的目标是通过激励带好团队。 不会激励员工的上级,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者。要想做真正的领导,必须掌握各种激励技巧,关注人的需求与感受。 一、企业为何要做好激励 人在不同的环境、年龄、成长阶段、管理层次下有有各种各样的需求,这是激励的根源。没有激励,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。例如,年龄稍大的操作工人,需要养家糊口改善生活,因此对金钱物质的需求较强,要多用利益驱动;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,有理想有抱负还要尊重,多用发展前景、个人成长加以激励;而对管理层要用目标激励,对事业基础好的高管要用事业、使命激励等等。 在激励的设计上,管理者必须具备人本思维能力: 1、培养人不如招对人:只有先招对人,培养才有更大的价值; 2、招聘人不如留住人:新人的培养成本与风险高于留住老人; 3、留住人不如激励人:留人是为了让他有更好的表现,使其成为资本而非成本; 4、激励人不如培养人:给人真正有成就的未来,胜于一切激励。 二、如何看待员工追逐利益的现象 一般认为:第一层生理需求,就是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,而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,则是满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。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个人价值的实现,既然是价值,就一定有价格属性,价值背后必有价格支撑。因此,企业要支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,激励也要跟上。 在企业中,计较收入但愿意付出的员工其实是好员工,可怕的是计较收入却不付出不创造的员工,更可怕的是不计较收入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,你要养着他还没有脾气。对于不计较收入用心做事的员工,你要挖掘他的其他需求,满足他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要。 三、新员工分类 A型-鸡肋型:不计较利益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,增加企业成本; B型-索取型:计较利益但不愿意付出的员工,损坏团队价值; C型-交换型: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,引导与强化; D型-雷锋型:不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。 不要让雷锋吃亏。不怕员工计较,就怕不付出还很计较。而不计较也不付出的员工,同样是一种悲哀。 四、老板与员工是对立关系吗 老板与员工是天然的“敌人”:老板要的是利润不断增长,员工要的是工资持续上涨;老板要的是员工拼命干、干出成果,员工想的是少干多拿、责任少福利奖励多;老板希望员工理解企业经营困难,员工希望老板体恤自己生活不易;老板想员工把事情当事业来干,员工只想做完现在的事情、不要加班。 有这种感觉,首先来源于思维上的差异,老板是做事业、员工是做事情。然后是利益分配上的偏差,老板得到的是未来剩余价值,而员工得到的是当下价值。 老板要经常问自己: 1)这是谁的企业?——自己一个人的企业就自己一个人累; 2)业绩与员工收入是什么关系?——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是大家的; 3)目标管理如何做到位?——要有目标激励机制来保障; 4)我的角色定位是什么?——是对自己负责?还是要对全体员工负责? 老板希望员工敬业,但必须给他们一个理由: 1)员工为什么要敬业?敬业能得到什么好处? 2)员工凭什么要敬业?因为又不自己的事业; 3)敬业与个人长短期利益有什么关系?让每个人都清楚敬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; 4)员工敬业绝不是天经地义的,为了组织利益而要求员工牺牲个人的利益是是不可能持续的。 五、老板与员工能否统一关系 老板必须先拥有“利他共赢”、“分享事业”的高度与态度。老板要站高一线先愿意舍,员工才能脚踏实地努力创造。老板开始关注员工的需求与情感,员工则会体恤老板的压力与辛劳。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。 俞敏洪曾经说道:现在年轻人进入职场,都希望先拿高薪,再认真工作,心里想的是我工资待遇不够,凭什么努力工作。但实际上最后真正在职场取胜的,是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辛勤工作、持续不懈努力的人。原因是老板和员工的思维差异:员工希望先得到报酬再工作,老板喜欢那些先拼命工作不计报酬的人,然后就会重用这样的人。 |
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极简网
( 蜀ICP备2021008020号-2|蜀ICP备2021008020号-2 )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